
向日葵黄萎病>
1、病症
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熟期发生,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,后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开始褪绿,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,后转褐;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,横剖病茎维管束褐变。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,中位叶呈斑驳状,严重的花前即枯死,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。
近年东北的辽宁、吉林、西北的内蒙古、甘肃都有发生,2007年内蒙古巴市地区发病较为严重。
2、病源
称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,属半枝菌亚门真菌。不产生微菌核而形成黑丝菌,菌丝分隔、膨大、胞壁增厚形成个孢子状至念珠黑菌丝。在病部老熟分生孢子梗基部变暗色是其独有特征。分生孢子长卵形。生长适温20℃—22.5℃,高于30℃不能生长。病菌休眠体为微菌核。
3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
病菌在土壤、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。种子果皮带菌、胚和胚乳不带菌。病菌在土中能长期存活。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发病,潜育期一般为7天。病菌生长温度10℃—33℃,以23℃最宜,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、低洼地种植密度大,易发病。
4、防病方法
a.种植抗病品种。
b.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
c.病残株应清除出田间烧毁。
d.药剂拌种。用50%多菌灵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.5%拌种,也可用80%抗菌剂402乳油10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,晾干后播种。还可用农抗120水剂50倍液,于播种前处理土壤,每667㎡用兑好的药液300L。
e.必要时用20%萎锈灵乳油400倍液灌根,每株灌兑好的药液500ml。